(敬业奉献)河南刘保仁:搏击风口浪尖的带头人

发布时间:2018-04-23 23:03|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05-05|查看:1488次

刘保仁,男,52岁,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省汤阴县宜沟镇大寺台村党支部书记。

大寺台村原是一个交通不便,上访不断,创收无门的落后村。刘保仁同志带领支部一班人,用十余年的时间整修道路、发展尖椒、兴办教育、建设沼气、文化广场,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变成了全县的先进村。2006年,该村被河南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被安阳市委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点村。1995年以来,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义务教育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十强农村党支部书记”、“新农合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4至2007年“结构调整先进个人”、“农业产业化先进个人”,2005年5月被评为安阳市“结构调整先进个人”。

“你乱我不乱,我以稳定应突变……”

1994年,先后当过兵和村委会副主任、副支书,村委会主任的刘保仁被推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1995年组建起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如今已经连选任了三届,班子成员一直都是原班人马没有变。村两委班子被全镇公认为团结的班子、有战斗力的班子。但是,就这么一个班子,却在1998年受到了严峻的历炼。

1998年,受告状上访风的影响,村里一些人也组织起来上访,说刘保全当支书三年,贪污了一百三十万。他们到县、市、省里上访,要求立即撤掉刘保仁的支书,搅得村里人心混乱,大寺台在全县乃至全市成了有名的乱村。

面对这种情况,刘保全召开两委会,他说:“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你乱我不乱,以不乱应万变。如果你乱我也乱,私心上更加乱,就会打成一大片。

1999年,县里派来了工作组,账查了3遍,问题搞清楚了,不是刘保全贪污了一百三十万。而是村里欠干部们13万,村民明白了,原来鼓动他们告状的人是别有目的。人心很快地有了一个大转变。

“只有做给群众看,群众才会跟着干”

1994年,刘保仁上任后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修田间生产路。当时的村内外道路夏天满街泥水坑,冬天路面脚滑冰,每到雨季,农用车辆往往会陷进深深的泥坑里,雨过天晴后狭窄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车辙,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刘保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发誓,一定要彻底改变这种恶劣的道路状况。

在修路的过程中,他在工地上一干就是20天,平路面,拉沙石,起早贪黑,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受他工作作风的感染,群众修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户天不亮就到四里外的料场拉石子,天黑了仍在路上作业。前后用了20天时间,全村修砂石路4000米,真正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2002年,“村村通油路”的号角吹响以后,他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层层动员,通过召开两委会、党员会、代表会等,决定整修村内道路,东西大街由集体修,南北街道由农户修。在修路的过程中,刘保仁和村两委干部,不怕艰辛,不怕跑路,对修路想不通的农户,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修村南第一条大街时,一位村民建新房后,门前修的水泥地比路面高出0.3米高。四周邻居无法排水,新修道路在这里梗阻,刘保仁5次登门做思想工作,那户人家才把水泥地切掉,使道路得以修通。

还有一农户在村里开着澡堂,14米高的大烟囱就竖立在马路边上。锅炉房把路挡了一半。刘保仁多次找他做工作,终于被真诚感动,当天就把十四米高的大烟囱和锅炉房清除干净。使得修路工程得以顺利铺开。目前大寺台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已经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2006年9月份,该村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沼气是个宝,谁用谁说好!”

1995年,刘保仁随上级组织到外地参观了沼气,看到人家干活回家后,一打开沼气罩不一会儿饭就熟了,不仅干净卫生而且方便快捷,也可以减少生活垃圾,更主要是每年可以节约生活开支300元,回来后他就想我们村能不能也都用上沼气,为了提高群众建设沼气的积极性,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刘保仁身先士卒,首先自己在家建设一座一沼气池,并且发动自家弟兄四人建设了四座沼气池,现身说法的办法给群众讲解沼气的好处,他算一笔账,一座沼气池一次性投资1700元可以使用30年,除去上级的补助880元,群众只需拿820元就可以建一座沼气池,用沼气不仅干净、卫生,而且一年下来可以节约煤费300元,在其说法和带动下,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和村内的社会名流都纷纷建起了沼气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一带三、三带十,全村形成了沼气热,一年之内共建沼气池150座,使用上沼气的农户心悦诚服地说:“真照了保仁说的啦,沼气是个宝,谁用谁说好!”。截止目前全村共发展沼气200座,该村成了全镇沼气建设示范村,大大改善农户的生活条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卫生、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2007年他想方设法、多方筹资,共筹集资金41万元,投资17万元建设成现代化文化广场一座;投资24万元对村大小街道全部进行绿化、亮化,并且每条街道上都配套垃圾箱。

“保证让小尖椒帮恁都换来新媳妇!”

“保证让小尖椒帮恁都换来新媳妇!”这是刘保仁2001年在动员全村村民发展尖椒生产的一句话,修路、办沼气带来的便利,使广大村民对这位个子不算太高,有些木纳的村支书更加信任了。这句话引起了一片欢笑的掌声。

五年前,大寺台村没有一项主导产业,全村都是依靠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维持生活。以前村里也办过面粉厂、种过苹果树、桐树苗,种过冬瓜、大葱,种过土豆、白菜,但都因为效益不佳,前功尽弃。

“想发展,开开眼。要想好,就得跑”。2001年,刘保仁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到内黄六村乡去参观学习。为了引导群众走上致富路,2001年春,刘保仁联合几个党员,率先种了77亩尖椒,秋后每亩收入1500—1700元,是种玉米的3倍,群众眼红了,个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刘保仁借机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号召党员干部、群众代表种尖椒。2002年,全村的尖椒种植面积发展到1500亩。为了让群众种好尖椒,在下种育苗、通风调温、移栽、病虫害管理、浇水施肥的关键时刻,他都召开广播会,把技术要点在广播上一条条讲清楚,很多群众跑到他地里去看,到他家去问,他都热情讲解,百问不厌。有的群众的尖椒得了病,不管再忙,他都随叫随到,现场指导。有付出的就有回报,2002年全村生产尖椒90万斤,收入达到234万元。由于形成了规模,吸引了许多外地客商来前收购,许多群众一下子致了富。2003年,收入达400万元,农民亩均增收近千元。大寺台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县发展尖椒第一村。

小尖椒,大产业,目前尖椒生产已经成为该村的一项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尖椒使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我想让咱大寺台成为全县有名的文化村!”

村里长远发展就是从办教育抓起,人才就是后劲。从90年代至今,大寺台共向学校投资80余万元,90年代,大寺台是全县培养小中专最多的村庄之一,1997年宜沟五中第一届初中毕业生中,就有13名考入县一中的前300名平价生,后来县一中还专门给了该村中学三个保送生指标。目前,大寺台村已经培养出研究生15名、大学生150多人,每年考入汤阴一中的都有30多人。用“人才辈出”来形容,今日的大寺台村一点也不夸张。

如今的大寺台村,一排排整齐的民房,一条条宽阔的街道,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一棵棵婀娜的垂柳,还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和文化娱乐广场。看到这些,大寺台人无不津津乐道,称赞他是从风口浪尖上挺过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

来源: 河南文明办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