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5岁开始做官,人称“于半鸭”…王振川“对话”一代廉吏于成龙(组图)

发布时间:2017-04-03 08:51|来源:环球网 2017-02-02 10:06:00|查看:9508次

  2000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作家王振川一集不落看完,还专门查阅了《清史稿》于成龙的传记。他当时没有想到,八年后自己会和这位有清一代“天下廉吏第一”结缘。

  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王振川刚刚登上故乡万荣县孤峰山山顶,就接到一个电话:“吕梁文化丛书”的主编邀请他撰写一部于成龙的传记。自此,王振川就和这位清代廉吏建立了一种超乎寻常的默契。

  2010年,王振川撰写的于成龙传记《天理良心》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后,他陆续出版了4部有关于成龙的专著。

  时隔数年,王振川再度“对话”于成龙。这一次,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人物小档案

于成龙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明清时代山西省永宁州人,明崇祯十二年中“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进入官场,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湖广武昌知府、湖广黄州知府、湖广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于成龙为官以清廉正直、精明干练、勇于任事著称,平生三次在官员政绩考核中被举为“卓异”,又被康熙皇帝评价为“天下廉吏第一”,卒后谥为“清端”。

王振川

  王振川,1968年生,山西万荣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吏事千秋》《天理良心》《龙争虎斗中国史》《于成龙传》《魏风悠悠》等。

“等拿到上任文书的时候,我已经四十五岁了”

  王振川:您有一名同学,叫武祗遹,你们是在太原乡试时认识的,曾经一起在莲池书院复习功课。当时您从永宁出发,到广西赴任,为什么专门绕道稷山县去找了一趟老同学?

  于成龙:你可能有所了解。我二十三岁就中了贡生,可以出去做官。但碰上明末战乱和灾荒,天下大乱,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我们于家,以前也是个富裕的人家,有一些田产,历经战乱后,家境也不行了。战乱结束以后,我又去参加乡试,却落榜了。后来,我以贡生身份去参加吏部的考试,获得了候补知县的资格。但这期间,我大哥先去世了,接着是父亲去世,在家守孝三年,不能去上任。父兄去世后,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我一个人的肩上。我必须出去做官,报效国家,振兴家业。顺治十八年在京城拿到上任文书的时候,我已经四十五岁了。

  王振川:对做官来说,这个年龄是太大了点。

  于成龙:我的运气似乎也不好,在吏部掣签,抽到了广西省,这是个偏远地区,北方人在那边很难生活。有些朋友就劝我不要做官了,安心在家里务农。还有亲戚朋友,认为我是个倒霉鬼,给我脸色看。只有我的老母亲和妻子支持我,她们把家里的房子和田地抵押一部分出去,换了一百两银子,给我做路费,让我好好做官。我上任的时候,其实憋了一肚子的不平之气,需要找个知心朋友,好好倾诉一下。这样,我就专门去了一趟稷山县。

  于成龙故居

虽也有彷徨苦闷之时,但坚持不昧“天理良心”

  王振川:您和武祗遹的那段对话,在后世非常有名,成了您的上任名言,或者叫从政誓言。

  于成龙:是吗?我不知道后世流传的是哪几句。当时我和武祗遹把酒言欢,说了好多话,句句都是知心话,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王振川:那几句话是您的老同学武祗遹记载下来的。您当时说:“我辈虽无科第身份,上古之皋、夔、稷、契,岂尽科目中人耶?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有这么回事吧?

  于成龙:(大笑)有的有的。我当时是用我们永宁的土话说的,都是大白话,武祗遹把这几句话整理成简洁的古文了。这几句话我是这么说的,后来一直是这样做的。虽然也有彷徨苦闷内心动摇的时候,但我坚持做到了不昧“天理良心”。

于成龙读书楼

平生吃得简单,人称“于糠粥”“于青菜”“于半鸭”

  王振川:您刚才还说,出去做官是为了“报效国家,振兴家业”。您家里以前曾经富过,但当时已经败落了。如果您在任上,收取一点当时通行的“火耗银”,不仅可以补充俸禄的不足,也可以贴补家用。但您为什么坚决不收这个“火耗银”呢?

  于成龙:老弟你这个地方理解错了。我说的“振兴家业”,是指爱国爱民,好好做官,然后得到朝廷的重用,光宗耀祖,不是说要榨取老百姓的血汗钱,让自己发财。刚才你说我那段话是从政誓言,其实那段话里头还有一句“决不以温饱为志”呢!

  王振川:对对对。我并不是忘了这句话,只是觉得其中有些难以理解。人生在世,温饱是最基本的需求。我研究您的生平资料,发现您平生吃得很简单,被人称为“于糠粥”“于青菜”“于半鸭”。衣着方面,也极其朴素。简朴到这样似乎对自己苛刻,这是我不能理解的。

  于成龙:我觉得很正常啊。你们这个时代的人,还读《论语》吗?孔夫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生活俭朴一些,难道不是一种美德吗?

  王振川:俭朴是美德。但对一般人而言,努力工作赚钱,然后改善生活质量,这好像也是正当的。

  于成龙:是啊,我赞同你。但是,你并没有说,要靠胡做非为来赚钱啊。在我们那个时代,“火耗银”虽司空见惯,但毕竟是一种陋规。如果我要好好做人,好好做官,就不应该收取这种“火耗银”。

  王振川:但这样,生活就太清苦了。

  于成龙:老夫年幼时,家境还是比较富裕的。但我们家族有一种风气,做善事时都是大手笔,肯花钱。家庭里个人的生活,却是极为俭仆的。所以,我从小就习惯了过苦日子。做官的日子,也不过和平时在家差不多。当时俸禄的确很少,但节俭着过,其实也够花了。  

于成龙廉政文化园

  做一尘不染的清官不算太难,能在保持清廉的同时,把各种政务处理好,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开创太平盛世,这才是最难得的

  王振川:清廉只是您做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能”。老先生的政绩,当时就引起朝野关注,后世史书也有不少记载。您是怎样处理复杂政务的?

  于成龙:你这么说,我只能再三表示惭愧。不过,老夫办事确实是十分精心的。做一尘不染的清官不算太难,能在保持清廉的同时,把各种政务处理好,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开创太平盛世,这才是最难得的。不过,后世的记载可能只谈了我的政绩,没有谈我的缺点。我为官二十多年,办好的事有不少,没办好的事也有不少。实在是惭愧啊!

  王振川:据我所知,您办过不少出格的大事。比如在罗城任知县时,邻县强盗入境抢劫,您大胆练兵剿匪;做福建按察使时,为几千名犯了海禁的百姓平反;做直隶巡抚时,果断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然后才向朝廷请示汇报。这些事都有一定风险,您当时为什么敢这么做?就不怕丢官掉脑袋吗?

  于成龙:即使丢官掉脑袋,那也是我一个人倒霉,老百姓总得到好处了嘛!当然,我也是反复思量过之后才下决心的。

  王振川:这就是您所说的不昧“天理良心”?

  于成龙:不敢不敢,只是想努力做到不昧“天理良心”罢了。  

能力来自于读书和阅历

  王振川:我还有一个疑惑,您是读书人出身,读的是四书五经,写的是八股文,但为什么做官之后能文能武,不仅能做好一个文官,还能缉盗判案、带兵剿匪?

  于成龙:其实,老夫并不是只读四书五经的秀才贡生,儒释道各家的经典书籍我都阅读。读书多了,懂的事情也就多一些。另外,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战乱灾荒,生活阅历要丰富些。我的前半生都生活在民间,官场的陋规,百姓的疾苦,也见识过不少。所以,做官之后,我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也可能,官场上坚持不懈的人太少,

所以就把我给突出了

  王振川:您曾经讲,您也有过彷徨苦闷内心动摇的时候,那具体是什么时候呢?

  于成龙:其实,彷徨苦闷是经常有的。刚到罗城的时候,自己生了一场大病,仆人们也有生病的,病死的逃走的,那时我就后悔了。实在不想干,想辞职回家。但是,上级不批准。那时候,我没有想到后来能升官,只想着多给老百姓做几件好事,任满之后能放我平安回家。可是,罗城这个苦地方,没有人愿意来,上级便让我一连干了七年。时间久了,我也就适应了。

  王振川:虽然苦一些,但后来的结果还不错。

  于成龙:是啊。广西巡抚见我有政绩,就给我举了“卓异”,让我一下子出了名。朝廷见我干得时间久,又给我连升了几级。百姓们感念我,舍不得让我走,送了我很远的路程。这一切,都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有了好好干的信心。后来到黄州任同知,我就继续拼命工作,报答那些支持我的人。没想到过了几年,我又被湖广巡抚举为“卓异”。

  王振川:成为名吏之后,您是不是就不再彷徨了?

  于成龙:哪里啊!举了两次卓异,又带兵打了一回胜仗,名气更大了,就受到某些同僚的嫉妒,日子实在是不好过。做黄州知府的那几年,因为朝廷平定三藩之乱,公务特别繁重。我年龄也大了,经常生病,实在是干不动了,想退休,朝廷又不让。连我母亲去世,也不允许我辞官守孝。那段时间也是很苦闷的。

  王振川:后来朝廷提拔您做江防道台,做福建按察使,心情是不是就好点了?

  于成龙:怎么说呢,像我这样一个中年出仕的老贡生,能做到知府,已经是天大的运气了。以我的能力,也就做个知府。朝廷对我的破格提拔,让我很意外,也让我特别感恩,所以去福建之后,我就加倍努力地工作,再也不想年迈多病这回事了。没想到,后来又做了布政使、巡抚和总督,这实在都是意外。

  王振川:您在福建按察使任上,又被第三次举为“卓异”。这在过去的官场上,好像是非常罕见的。

  于成龙:是的,一生三次被举“卓异”的官员很少。但我只是努力地去做好本职工作,并没有想着要再谋一个“卓异”。也可能,官场上随波逐流的多了些,坚持不懈的人太少,所以就把我给突出了。

  王振川:您过谦了。其实,您的三次“卓异”都有实在的政绩作支撑。在罗城,您恢复了战后经济,修复了城池,建设了一批公益设施;在黄州,您缉捕盗贼,赈济灾荒;在福建,您平反冤狱,并且遣返被掳掠的奴婢。这些事迹,都深受当地百姓拥护。 

京剧《廉吏于成龙》剧照

  做了富官,不改初心

  王振川:您平生做穷官的时候多,做富官的时候少。福建布政使算是一个很富的差使,每天过手的银钱成千上万。您能坚守清廉,确实是不容易。

  于成龙:其实,经过罗城、合州等地的艰苦考验,清廉已经成为习惯。到了人生的后期,坚守清廉就不是难事了。如果我一开始做官就到富裕地方去,很可能就做不了那么好。我这一生,能够在广西罗城锻炼七年,在四川合州锻炼两年,实在是一种运气。

  王振川:当时福建的码头上有很多外国商船,从外国商人那里收取一点礼品,并不伤害朝廷和百姓的利益,您为什么也不要?

  于成龙:当然不应该要。用大白话说, 我于成龙不能丢人丢到外国去。

  王振川:我看相关记载,您在福建时都已算是大官了,但仍然是一贫如洗,后衙里非常简单,非常干净,几乎没啥东西。

  于成龙:看上去有点假是不是?其实后来在两江总督的后衙里,也是这个样子,我的生活就是很简单。

  王振川:不像个当官的,像个隐居的老和尚。

  于成龙:这倒不假。我平生除了爱喝几口烧酒,其他方面都像是出家人。

受到处分,顾全大局

  王振川:您的官运很好,二十几年间就升到了总督。但其中也有两次坏运气,受到了处分。当时是不是也很苦闷?

  于成龙:第一次是做武昌知府的时候,因为搭造的浮桥被洪水冲垮,延误了军机,被朝廷革职。那次虽然是天灾,但确实是我的责任,朝廷免我的职,处分是重了点,但我认了,所以不苦闷。第二次呢,是做两江总督的时候,朝里的权贵和地方上的贪官污吏设计陷害我。

  王振川:我看了相关的记载,您当时只是很低调地检讨自己,并没有攻击那些政敌。细细想来,这是顾全大局的表现。在您之后,江南的官场有过几次大的风潮,闹得满朝风雨。只有您被诬陷的那次,风平浪静的,没有惹出大事来。

  于成龙:是的。所有的苦都让我一个人吃了,也大大加重了我的病情。

  王振川:这实在是太遗憾了。不过,在您去世后不久,朝廷就了解到了您的冤屈,为您恢复了名誉,还称赞您是“天下廉吏第一”。  

  两江总督府大堂

我一个人钻进土匪窝子,只用了一席话,就瓦解了他们的斗志

  王振川:回顾一下,您做官二十多年,最得意的政绩是什么?

  于成龙:如果让我自己评价,“单骑招抚刘君孚”那件事,最惊险,也最像个英雄。我一个人钻进土匪窝子,只用了一席话,就瓦解了他们的斗志,让他们下山做太平百姓。我从小就向往做英雄,那件事像个英雄所为。

  王振川:这件事确实相当精彩。我记得那是康熙十三年,您刚刚在武昌知府任上被免职,黄州东山爆发了大型叛乱,而叛乱首领是您的老部下刘君孚。

  于成龙:是的,刘君孚曾经在我手下担任过差役。

  王振川:当时朝廷把您这位刚免职的官员派去了。刘君孚当时纠集了几千人。您为什么就有信心去说服他?

  于成龙:我在黄州做了四年同知,通过缉盗和赈灾这些事,黄州百姓对我是又敬又爱又怕,我说话他们是很愿意听的。只要我在黄州,他们就不会愿意叛乱。另外,刘君孚起事的时间有点仓促,各股势力互相之间也不团结,所以他选择了暂时诈降。

  王振川:您说他们当时只是“诈降”?

  于成龙:是的,我心里很清楚他们是诈降。但我事后想了一些办法,把他们真正团结到了我的手下,并且利用他们去打击其他叛乱势力,维护了黄州一带的稳定。

  于成龙故居

能把好官提拔到重要位置,这才是利益苍生的大善事

  王振川:您晚期的政绩也不少,哪件事是您最满意的?

  于成龙:我做小官的时候,照顾的是老百姓,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但这些好事的作用有限。后来我做了巡抚和总督,官位高了,权力也大了,我就十分注意选拔重用那些德才兼备的好官。让我欣慰的是,我器重的几个人才,后来都做得很好。能把好官提拔到重要位置,这才是利益苍生的大善事。

  王振川:我知道,您最器重的就是另一位于成龙,把他破格提拔到江宁知府的位置上。后来,这位小于成龙也成了天下知名的清官廉吏。您还提拔过两位晋南老乡,有印象吗?

  于成龙:你是说卫既齐和邵嗣尧吧,记的他们都是猗氏(今临猗县)人。他们俩德才兼备,确实是好官。不过,我并不是因为老乡的关系才提拔推荐他们的。

最遗憾的是孝道有缺

  王振川:您做官二十多年,有没有什么比较遗憾的事情呢?

  于成龙:政务方面的遗憾就不讲了,家庭方面遗憾比较多。因为任所生活艰苦,一直没有把老母亲接过来奉养,在孝道方面是欠缺的。在黄州的时候,生活条件好一些,有了迎养的条件,却又碰上了战乱。母亲病重和去世时,我都不在身边,心里确实是非常痛苦的。

  于成龙捧土思乡剧照

天下百姓公认的道理,就是“天理”,天下百姓共同的想法,就是“良心”

  王振川:您是“天下廉吏第一”,后世流传的故事太多了,大家都知道。我最后再提一个问题,希望您为后世的为官者,说几句知心的话。

  于成龙:我还是说说我出仕时的那几句话吧,做官要对得起“天理良心”。什么是“天理良心”呢?天下百姓公认的道理,就是“天理”,天下百姓共同的想法,就是“良心”。

往期也精彩

  杨国桢"对话"林则徐:从一介寒士到民族英雄

  王开林"对话"左宗棠:传奇人生,从40岁开始

  解玺璋“对话”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一个开明父亲的教育经

  刘绪义"对话"周敦颐:官清赢得梦魂安

  胡遂对话胡林翼:曾国藩自叹不如的晚清名臣

  刘绪义"对话"彭玉麟:一个不要命、不要官、不要钱的人

  穿越时空,王跃文“对话”陈廷敬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