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

发布时间:2008-11-03 08:00|来源:http://www.hubce.edu.cn/mrwc/s|查看:4137次


“清代名将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清朝著名将领20岁时作的一首自勉联,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县东方左家塅(今湘阴县金龙乡)人。出生书香门第,其祖父是国子监生,父亲是秀才。3岁开始随祖父、父亲学习儒家经传,第一次应童子试便获得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但因母亲病重需要照料,未能参加“院试”;不久,其父病逝,家境穷困艰难。19岁到城南书院读书,受教于名儒贺熙龄,由于买不起昂贵的书籍,他经常到贺家去借书。贺家藏书很多,见他聪明好学,十分乐意将书借给他阅读。每次来借书,贺老必“亲自梯楼取书,数数登降,不以为烦”,还经常同他讨论问题。1832年时,20岁的参加本省乡试,与哥哥同榜中举,这是他在科举道路上获得的唯一一次功名。此时的年轻气盛,自负不凡,极想由此一举登上仕途,先后三次到北京参加会试,均遭失败,于是绝意弃词章,将精力集中到经世致用方面。因为外患日深,加之受不少士大夫的影响,他悉心钻研地学,尤其是西北、西域的史地著作,加深了他对社稷安危的关切和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了比较远大的政治眼光。
1837年(道光十七年),担任醴陵渌江学院主讲。这年,两江总督陶澍回湖南安化,路过醴陵,看了他代知县写的赠陶澍的对联,联中巧妙地嵌入了道光帝钦赐“印心石屋”予陶澍之事,称赞不已,约他长谈到深夜,后又主动提出与他结为儿女亲家。这对来说,应该是攀高亲,求富贵的大好机会,但他婉言谢绝了,其人品、才学更令陶澍器重。此后,两人来往不断。1893年(道光十九年),陶澍病殁后,受贺熙龄的重托,来到陶家担负起教育陶子的责任。在陶家的8年教书生涯中,课读之暇,博观纵览,并从陶澍的往来书信中,知道了林则徐,在林则徐等人爱国思想影响下,他更注意观察社会,重视时务,努力寻找挽救清王朝衰败的途径。
1860年(咸丰十年),奉诏命以四品京堂从曾国藩治军。他招募了5000人,组成“楚军”,这是左系湘军的起点,也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过来,他虽然倍受重用,名声不小,然而,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高级师爷而已,而这一来,他真正成为一员拥兵带队,手握实权的将领。此后,正是凭这一资本,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与曾国藩等并驾齐驱,成为同治年间的“中兴名臣”。
经略新疆,是一生重头戏中的重头戏。同治年间,浩罕国将领阿古柏趁清政府无暇外顾之机,侵占新疆。沙俄趁火打劫,于1871年(同治十年)侵占伊犁,并向准噶尔盆地渗透。当时,东南沿海防务十分紧张,李鸿章等主张放弃新疆,全力加强海防,但也有一些“塞防论”者起而反对,于是一场“塞防”与“海防”之争就此掀起,清廷举棋不定,“密询”在西北边防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慷慨陈词,把收复新疆提到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坚决主张打击沙俄气焰:“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不可偏废”。他的见解、胆识和魄力,得到了清廷的肯赏。1875年(光绪元年),清廷遂命为饮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兵平叛。次年3月,他统率清军三路进疆。采取先北路而后南路,即首先拿下乌鲁木齐,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北路,然后挥师南下,直捣阿古柏的老巢,收复整个南疆的作战方针,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仅半年时间即平复北疆大部。1877年(光绪三年),乘胜进军南疆,经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三次激战,彻底击败了阿古柏。次年又光复和田,处决金相印,至此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全疆领土。对赖在伊犁不走的沙俄,不顾七旬高龄,移营哈密,准备武力收复,却因腐朽的清政府将他调离新疆而未能如愿。在新疆3年,他率军共收复失地1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8个湖南省的面积,是我国历史上收复失地最多的将领。新疆建省,是长期关注的另一个重大问题。他多次向清廷陈述建省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省的具体方案。1884年(光绪十年),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开创了新疆建设的新时代,进一步密切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在疆期间,他还十分重视屯田开荒,推广蚕桑事业,便利交通,发展地方经济。“左公柳”就是他在新疆留下的又一段佳话。当年,左率军西进时,针对沿途荒凉,风沙浸地的状况,规定部队在路旁种植柳榆,在由潼关到嘉峪关3700里的路线上,形成了马路宽4-8丈,驴马车对驶,柳榆三四排的盛况,他既注重修路植树,也注重严格管理。他在平定入侵新疆的阿古柏之后回到酒泉,见街道两旁的树林都没有皮,行将枯死,十分气恼,决心查明究竟。一天,他微服简从出巡街头,见一些乡民把毛驴拴在街道树上,任驴子啃树皮,便解绳拴驴到鼓楼,击鼓聚众,当众将毛驴宰杀,弃之街头,宣布:“今后若再有人拴驴于街树啃食树皮者,驴和驴主身同此驴。”
是洋务运动的著名首领,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及设备、人才,振兴民族工业,加强国防。在闽浙总督任上,他提出了创办福州船政局的计划。镇压太平天国后,开始筹办福州船政局。1866年5月(同治五年),他奏请朝廷批准,任命法国人日意格为福州船政局正监督,法国人德克碑为副监督,一切事务,均责成该两员承办,并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正当雄心勃勃地实施“五年计划”时,清廷调他任陕甘总督,他身虽西行,心犹东注,遥控着船政局。至1874年(同治十三年),船政局共建有工厂16座,船台3座,船槽1座,成为洋务派兴办的最大的船舶制造厂,并为中国建立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打下了基础。此外,他还在1880年创办了兰州机器织呢局,利用西北盛产的羊毛与外国输入的毛织物竞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885年(光绪十一年)9月5日,病逝于福州,终年73岁,赠太傅,谥文襄。有《左文襄公全集》134卷流传于世。今距湘阴县城南30公里的左家塅尚存左太傅祠,在城关八甲亦有左文襄公祠。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