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殊好人 > 好老人

把受助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孙辈 军休所“忘年交”帮困助学16载

发布时间:2016-05-15 15:50|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2-20|查看:719次

  1999年2月,浦东周家渡军休所的老同志们发起了“忘年交”帮困助学活动,发挥余热帮助社区里特殊家庭的孩子。16年过去了,第一批14名受助者大多已经离开大学校园,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第二批的13个孩子,也在老同志的贴心帮助下,全面顺利地成长。

德才兼备的“编外成员”

  俞宁荣今年已82岁高龄,作为周家渡军休所管委会主任,16年前他一手抓起了“忘年交”的项目,发展到现在,所里141名老同志都积极参与了进来。当年,社区挑选了14名家境困难的小学生,与老同志一一结对,从思想、学习、健康上全方位关注他们的成长。目前,第一批的14个孩子有13个已经大学、大专毕业,其中不乏同济、财大的学生,剩下的一人在大三时光荣入伍,目前退伍回校,正在同济大学进修研究生学业。

  俞老告诉记者,“忘年交”帮困助学尤为注重孩子们的思想教育。“我们经常组织他们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或者去敬老院学雷锋,树立他们上进的思想,给他们学习的动力。”

  老同志们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在帮困助学期间,第一批13名已经走上社会的孩子中有2人光荣地成为党员,2人被评为自强好少年,1人被评为助残先进,1人荣获三好学生的称号,1人被评为优秀团员。当年特困家庭的孩子,如今有的是人民警察,有的是记者,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2008年开始接受帮助的第二批特困生,现在大多也已经就读高中。据俞老介绍,他们中有5人考上了重点高中,7人成为了团员,5人先后获得校、街道和市级各类奖项。

“重德修生”道出家长心声

  在军休所的陈列厅,记者看到了一幅着笔厚重的书法作品,上面写到“重德修生”四个大字。俞老告诉记者,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老同志们与受助家庭间的感情。

  “忘年交”的第二批受助者小文,父母离异,由父亲拉扯长大。小文是个聪明的姑娘,学习成绩也是班级中上水平,可是在初中的时候,叛逆期的她渐渐产生了逆反心理,加上她父亲的棍棒教育,让父女俩的隔阂日益加剧。

  去年暑假,父女的矛盾再次爆发,小文离家出走。两天后,结对的老同志知道了这个消息,不顾38℃的高温,当即开始了寻找。打小文的手机,提示无法接通,“会不会是手机欠费了?”细心的老人尝试着给小文的手机充值。果然,电话顺利接通了!但无论老同志怎么劝,小文都不愿意回家。几个老同志无数次拨打小文的手机,从中午12点半一直到傍晚5点多,不停地劝解,终于打动了小文。之后,老同志们给父女俩人做思想工作,父亲承诺不再使用棍棒教育,小文也答应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这之后小文像变了个人,学习努力了,也主动帮着干家务了。就在这个寒假前,小文还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最佳进步奖”。

  前段时间,小文和父亲一起来到了军休所,送来了这幅书法作品,表达对老同志们的感激之情。

  俞老告诉记者,老同志们都把受助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孙辈,过年会给他们压岁钱,孩子缺营养,会给他们订牛奶、送鸡蛋……“光是去年‘八一’建军节,老同志们就给我们的帮困助学基金捐款4.37万元,16年来总捐款超过45万元。”

  “忘年交”给了老同志们发挥余热的平台。俞老表示:“我们把培养这些孩子,看作是在培养我们的接班人,孩子们的成长,带给我们很多快乐和欣慰。这是我们这些老兵、老党员对祖国、对党的责任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