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风雨六十年情 原口律子和她的“中国情结”

发布时间:2018-09-30 08:53 | 来源:东北网 2005-07-28 10:28:08  | 查看:2758次

作者:张翌 姜桂莲 杨军

东北网7月28日电 题:六十年风雨六十年情原口律子和她的“中国情结”

  2005年7月7日。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这一年是“七.七”事变68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个难忘的日子里,在友谊农场三分场三队一个普通的农家小屋里,85岁的高龄的二战遗属原口律子同专程从日本来看望她的胞妹田中春江女士欢聚一堂。

  初见原口律子,记者便感觉老人完全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中国老妇,在她身上已经看不到她本国民族的一丝特征。只是她与妹妹相互用日语的交谈中,才使我们回味过来她还曾是一个日本人。

  原口律子,这位在中国生活了六十余年的日本老人,与中国人民是怎么结下难以割舍的情结?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我们的疑惑在老人缓慢、沉重的回忆中渐渐化解开了……

  劫后余生在中国她找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

  1943年春天,23岁的原口律子,从日本长崎县乘船转道朝鲜,又从朝鲜乘火车经新义州、安东县、沈阳、长春、哈尔滨、佳木斯来到黑龙江省富锦县,背井离乡来到中国的目的是寻找她新婚不久的丈夫太田君。

  当时,原口律子的丈夫是来富锦县跑运输的一名日本司机。原口律子万万没有料到,她这一来,却使自己的人生命运彻底改变了,从此和中国结下了六十多年的不解之缘。

  艰难的重逢,没有给这对小夫妻带来太多的欢乐,更多的是生离死别的痛苦。

  相聚仅仅两年,战争便强行把他们分开了。因为战事吃紧,原口律子的丈夫被侵华日军临时征用到从事军用物资的运输,从此音信皆无。

  死在哪里?什么时候死的?直到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原口律子也没有搞清楚。但她坚信,太田君肯定成了那场战争的牺牲品。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70多个从日本来华的男女老少开始从富锦县往集贤县逃亡,25岁的原口律子背着她不大的孩子,也跟随其中。她们的想法是从集贤上火车到安东,再经朝鲜回国。

  至今提起来当年逃亡的那段经历,原口律子还心有余悸。

  在当时,中国人是仇恨日本侵略者的,虽然原口律子他们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但因为他们是日本人,所以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危胁。

  为了躲避危险,她们白天伏在玉米地里,晚上摸黑逃跑。当逃到今友谊农场七分场一个叫王脖山的地方时,突然遭到了追赶的苏联红军的阻截,70多人的逃亡队伍死伤到最后仅剩5人。

  枪炮的混乱中,原口律子听到到背上的孩子没了啼哭的声息,赶忙回头一看,才发觉不知何时孩子已被一颗流弹击中脑部,脑桨溅了她一身。顾不上痛哭,原口律子扔下死去的孩子,继续向集贤县方向逃命。

  逃至兴隆镇(今友谊农场一分场)时,害怕、饥饿、疲劳使她们再也没有力气往前奔跑了。无奈之中,只好在兴隆停顿下来。

  为了活命,原口律子每天只有靠乞讨维生。至今她还记得,当时讨来的是红红的(高粱米)米饭,虽然从没有见过,也不习惯吃,但要生存,就得大口大口吞咽下去。

  后来,当时的兴隆镇长好心收留了她。给镇长家当女佣的那段日子里,她与镇长家的长工张喜堂产生了感情,最后俩人搬到了一起,就算是组成了新的家庭,在四马架(今友谊农场一分场境内)东面的一个小窝棚里过上日子,从此开始了她在友谊农场长达六十多年的中国式生活。

  张喜堂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民,老实、厚道,善良、实在。尽管这对患难异国夫妻的一生是在平平淡淡中渡过的,但对于死里逃生的原口律子来讲,每一天,她感受的都是充满真情和幸福的生活。

  风雨来临在中国她遇到了纯真无私的友情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原口律子平淡的生活起了波澜。

  一个日本女人,在中国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生活环境可想而知。好在她的邻居---生产队长姜福庭是个头脑冷静、胸怀宽阔、耿直善良的人。他十分了解原口律子的身世,始终认为这个日本女人也是那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她身上有着和中国人民同样多的苦难。于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个参加过抗美援朝而又正直的老兵用他特殊的身份,不仅尽力保护着原口律子,还在生活上无私地帮助她一家人。

  在一队之长姜福庭的暗中保护下,原口律子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大的打击和伤害,平安躲过了那场同样是硝烟弥漫的“文化大革命”战争。真挚的友情,使姜福庭与原口律子结下了他们两家三代人长达半个世纪的纯真友谊。如今,姜家早已搬到农场部居住,姜福庭老人也离开了人世。但姜家的后代依然把原口律子当作亲属走动,原口律子也视他们为自己在中国的亲人,几个月见不到老朋友,原口律子心里就想的慌。现在,她还常常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一个人从三分场三队坐客车到农场部姜家串门。

  自从知道原口律子的身世后,友谊农场党委、三分场以及农场统战部门都非常关心老人的生活,尽最大可能在她生活等各方面给予照顾。每年年节或者特殊的日子,统战干部都会登门上门慰问老人,送去钱物还有老人爱吃的打糕、汤圆等“粘食”。

  特别是她的中国丈夫去世后,在统战和民政部门的关心下,在中国居住了六十余年的这位日本老人被列为五保户对象,每月都可领到3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金。

  原口律子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与关怀,也与中国人结下深厚的友情。如今,老人和农场负责统战工作的干部张翌结成了忘年交,两个人时间长不见面,就会互相拿起电话问候一声,报个平安。每当张翌知道老人来到农场部,准会自己掏钱请老人下“馆子”,吃顿她喜欢吃的可口饭菜。在原口律子现在居住的三队,人民十分喜爱这个日本老太太。一提起她,大家便会讲她的真诚,她的质朴,她的善良,她的热情,她的勤劳……多年的相处,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和她已没了国界的隔阂。

  真挚的友情,使原口律子在中国有了故乡的温暧。

  夕阳无限在中国她拥有了难以割舍的亲情

  残酷的战争,使原口律子不幸失去了自己的亲生孩子,至此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育子女。

  原口律子想有一个中国孩子,因为那样她才觉得在中国自己的家才算完整。开始,他们收养了一个别人因病遗弃的孩子,尽管原口律子百般疼爱,千般呵护,但这个孩子还是没能活下来。手抱着病死的这个孩子,原口律子把脸紧紧地贴在孩子的小脸上,久久不愿分开。

  后来,原口律子从丈夫张喜堂的侄儿家要了一个叫张学东的4岁男小孩,精心抚养起来。2000年,张喜堂老人去世后,已经80多岁的原口律子,就一直同已经结婚生子的张学全家,在友谊农场三分场三队过着平常、清净的农家生活。

  张学东是位普通的农场职工,靠租种土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张学东和妻子刘金艳以及他们的儿子对这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日本老人,比自己亲生长辈还亲,不让上了岁数的老人干任何累活,不让老人为这个家操一丁点心。他们对老人的孝顺,街坊四邻有口皆碑。

  身在异乡非异客。在中国生活的原口律子,晚年没有孤独感,没有忧愁,因为无论“大家”还是“小家”,都使她体验到了真正的亲情。

  人们说,这个特殊家庭特别和睦,特别有亲情味。

  1979年,原口律子曾回到日本看她的老母亲和几个妹妹。日本的亲人无法想象她在中国的生活,担心她在中国受到欺辱,都希望她回到故土。而原口律子却坚定地说:“中国比日本好,我在中国生活也比日本习惯,你们就放心吧,我还是愿意待在中国”。

  1993年,日本政府同意原口律子回日本定居,提供给她填写的一张表格中,有东京、大坂等城市供她回国后选择居住。原口律子最后选择的还是留在中国,留在这个充满亲情的家中。

  2003年7月,日本民间组织来华寻找二战遗孤与遗属,薮田喜山等4人专程来到友谊农场,再次表示愿意帮助原口律子回到日本,又被老人当场拒绝了。对于他们的好心和关心,她反复解释道:“中国人没有歧视我,讲情重义,我离不开中国”,“中国有我的家,有我的亲人,我不愿回到日本。”

  是呀,从与原口律子的交谈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了老人对中国的感情,在中国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真情、友情、亲情的力量,已经使原口律子老人逐渐淡忘了那段令她辛酸的不幸遭遇;时间的长河和岁月的沧桑,似乎让她早已淡漠了日本故土的那种生活环境。

  “谢谢,中国人民收留了我;谢谢,中国政府对我的照顾”。对中国心存感谢,对中国人民更是满怀感激,这就是与中国有着六十年情结的原口律子老人的心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Baidu
map